“同志们,受台风强降雨影响,某县发生大面积城市内涝和山体滑坡,不少群众受困家中,接上级命令股票配资业务,要求我们迅速赶至事发地域开展救援……”
常言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连日来,呼和浩特铁路公安局包头公安处坚持以考促训、以考促干,强力推进领导干部“尖兵”建设,对全处正副科职领导干部进行基本知识、基本体能、基本技能、队列礼仪全科目练兵考核。考核场上,参训人员克服暑热天气困难,拿出最佳状态,你追我赶、奋勇争先、顽强拼搏、鼓励喝彩,一个个规范流畅的技能动作,一声声威势雄壮的口令呼号,大家在交流互鉴中做到再补强再提高,充分展现了包铁公安队伍的良好精神风貌。(通讯员:宋艺轩)
汪伪政权所推行的奴化教育课程及其教学内容,完全是与其奴化教育方针政策相协调和统一的。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着重强化日语及训育等奴化学生的内容。
此外,汪伪政权还开设文化复古课程,其间有意篡改历史史实,妄想以封建复古思想瓦解民众反抗侵略的斗志,降低民众抵抗日伪统治的心理意识。
1.重视日语课程
1940年7月,日本兴亚院文化局局长和使馆书记先后致意汪伪教育部,要求将日语列为中、小学必修课程,并以此视作亲善日本真诚与否的一项指标。
为表达“亲日”诚意,汪伪政府教育部按照日方旨意,批准在初中以上学校开设日语课,并列为必修课。但日本统治者并不满足,再三宣称:“语言学从小学一年级即为开始乃为最上策”。
于是,伪教育当局又马上出台《小学校日语课程调整原则及过渡办法》,主要内容如下:所有乡村及城市小学前三年日语课程必修,后两年城市小学增加日语课程;目前尚未实施日语教育的小学应该在五、六年级加授;三年以后无论是城市小学,还是农村小学,都应一律开设日语课程。
汪伪统治区所辖的教育部门百般献媚,依据符合日本语言文化侵略的举措,对日语教学做出相应调整,无论是教学时间的安排,还是课时的比例,学校课程计划多半向日语课程倾斜,甚至高居首位。一些中学日语课每周多至6小时,甚至部分小学也高达5小时。
例如苏北第一师范学校,1941年11月下半年课程表中有关科目设计如下:每周日语6小时,国文4小时,修身、劳作各3小时,生物、历史、地理、农业、音乐、美术、体育各2小时,生理卫生、矿物、珠算、国术各1小时。
江苏省兴化县伪教育局明确规定:“日语课同国文、英文、数学一起定为四门主课,若四门主课中有两科列入戊等或三科列入丁等者,不予毕业或升级,并无补考资格。”在其后的实际教学中,由于汪伪当局对英美现代民主教育思潮采取坚决扑灭的极端措施,英语课程在学校中很快就被日语所取代,日语成为最重要的课程,与国文、数学学科并驾齐驱。
从上述可知,汪伪当局在学校广泛开设日语课,意图让中国学生自幼即淡化本民族语言,在不知不觉中深受日本历史文化熏陶,养成日语表达思维习惯;学校营造沦陷区学生的日语沟通交流环境,从而使他们逐渐接受日本侵略论调与价值观念,并进而发生立场错位,以日本侵略者的逻辑维护战争掠夺的殖民统治利益。
2.开设复古课程
汪伪政府在所辖沦陷区学校中更多地开设封建复古课程,竭力将侵略的殖民理论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糟粕结合起来,为推行奴化教育寻找依据。
在汪伪“政纲”的“教育部分”就有一条宣扬“保持并发扬民族固有之文化及道德”的规定,这实际上就是恢复与发扬封建腐朽文化的代名词,其实质是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忠君”的封建思想,根据侵略意图对儒学文化思想加以歪曲,甚至篡改。
日军御用文人中山久四郎曾以孔子思想与日本文化相比拟,曲解为与日本社会道德“同流合轨”。因此,提倡孔子的学说,有助于从历史、传统的文化关系上,“促进中日关系的提携”。
为灌输所谓“仁爱”“王道”的“大东亚共荣圈”思想,学校的课程安排多侧重于复古内容,反复借用,甚至有意误读《三字经》《孝经》《论语》《孟子》等文化经典中的传统知识,禁锢学生的头脑,削弱他们的反抗意识。
汪伪政权统辖的学校所开设的复古课程名称虽不尽相同,却都无一例外地将“涵养国民德性,修炼国民精神”放在教育的首位。1938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组织修订1928年《戊辰学制》后确立“国民道德科”占总学时的5%,汪伪政权将之改为“建国精神科”后竟增至12.5%,由此,沦陷区学校课程引发了一股严重的“复古”逆流。
1943年6月,汪伪国民政府教育部视察苏州特别区教育状况时指出:“公民皆改授修身一节,因(日)特务机关主张以修身教科书可以体现东方道德精神,只得以修身暂为代用。”
初中学校则将历史与地理学科合并为综合性的“修身课”,并归为重要学科,占总学时的1/2股票配资业务,以向学生实施“皇国之道”的教育。所谓的“建国精神科””修身课”等课程,不过是讲一些“日本亲邦”“大东亚共荣”和“民族协和”之类的内容。说到底,其教育的奴化性、欺骗性不仅依然故我,而且更加浓郁。
日语日本小学课程汪伪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