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炒股杠杆平台哪个好 3070

十大炒股杠杆平台哪个好 3070

本报记者 刘冕 李祺瑶 十大炒股杠杆平台哪个好

档案

琉璃河遗址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地处大石河北岸,分布范围约5.25平方公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展了大规模考古工作,是目前发掘时间最长、发掘规模最大、发掘内涵最丰富的西周封国。

2019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联合多家科研院所启动了新一轮考古工作。目前,勘探80余万平方米,新发掘外城墙、外城壕、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贵族墓地、平民墓地等重要遗迹。

作册奂青铜器组合及“太保墉燕”铭文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供图)

展开剩余91%

3000多年前,一位商朝遗贵离开家乡,意气风发地跟随初代燕侯来到封国,参与都城建设。他是极少数掌握书写技能的人,会写“大事记”。

这座都城的内城面积和北海公园相当,当时的新质生产力可以造出如太和殿般宏伟的大型建筑,还可以实现“沙土”筑深井。外城墙最宽的地方足有9米。再往外是人工开掘的壕沟,护城河水里偶有几尾鱼。“牛人”会择草木丰茂处饲养黄牛,偶尔还能听到犬吠。

这是一座人才“强磁场”,人口规模可达一两万人。来自河南、陕西的文化人,会不经意间在城里留下驻足过的痕迹。

这不是虚构的故事。最近7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考古队员通过田野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陶瓷考古、人类全基因组高分辨率亲缘关系鉴定等科技手段,在琉璃河遗址还原着最早“北京城”的西周初记忆。根据考古发现和天文历法推算,今年恰逢这座城建城3070年。

市考古研究院院长郭京宁补充:“更准确地说,琉璃河遗址是目前北京地区考古发现最早的城市遗迹。80年前,吴良才和苏秉琦先生发现了这处遗址。最近的一次考古发掘从2019年开始,还在继续。”

寻城探壕

城墙以内的区域,称为城。考古人对墙,有执念。

2021年,商朝遗贵作册奂的“大事记”——5件青铜器重现天日。重器上有铭文,其中一句是“太保墉燕,延 (wǎn)燕侯宫”。翻译成白话:太保召公来到这里建城,在燕侯宫举行祭祀仪式。

9个字,实证北京3000余年建城史。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庆伟曾直言,这篇铭文在世界城市史研究上具有独特价值,堪称北京之宝。

作为琉璃河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王晶将目光锁定在“墉”字上。这个字的意思是筑城。“我一直琢磨,召公当时所筑的城,难道只有此前发掘出的约60万平方米——一重城圈结构么?”

数十年来,一直有学者认为,作为燕国始封地,这里应该还有外城,但没有实证。王晶说:“周人对城市规划设计已经有了一定积累,我觉得应该有多重城圈。”

为了把“我觉得”变成铁证,考古队夜以继日地刮土。

站在一处巨大的长方形发掘现场“俯瞰”地面下:深浅不一的坑呈阶梯状分布,有规矩的长方形、圆形,更多的是多边形。

指着最深的一个坑,王晶成了燕都“导游”:“脚下就是外城壕,流淌过护城河,水流应该算不上湍急。正面看到的坑壁,专业术语叫剖面,上面用白线划分出地层,每一层代表不同年代。”

判断土层岁数采用了碳十四测年,即通过测量土里裹挟的木炭、植物,甚至陶片等异物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碳-14的衰变程度断代。这种科学方法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

回到这面土墙前,王晶展现出考古人的浪漫:“最下面4层是古河道,有存水和水流过的堆积;再往上有填埋痕迹;最上面有一些动物祭祀坑。3000多年后,我们一眼看尽了它从修建使用到废弃的一生。”

她往南走了三五步,伸手轻点两条平行的白线:“中间就是外城墙。”

漫漫黄土地,找到土“河”又找到土“墙”,秘诀是什么?侃侃而谈的王晶卡壳了,憋了半天,没给出标准答案。

“怎么找到的?”换了个问法,王晶秒回:“最有效的找法还是勘探,用两三米甚至更长的洛阳铲密集地戳向地下。不可能一铲下去就有定论。要探出很多符合地层特点的孔,连成带状,才有可能算是找到了。”

“铲”释文明,“孔”窥历史,过程宛若海选。最密集的地方,每隔1米就会打一个探孔,每把洛阳铲的动作、带上来的土样会形成数字档案。截至目前,约80万个探孔信息实现数字化。

王晶脚下的发掘现场是当年的种子选手之一。触目所及,黄土地被平均刮掉了两米厚,工具是比成人巴掌大不了多少的手铲,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参与。而整个琉璃河考古队,人最多时也不过100人。

很多挫折被开朗的王晶当“段子”讲,“奔着找西周早期的墙去,结果挖到了西周中晚期的墓”“很多次想过放弃,但我又舍不得”……

看不到的时光与大地融为一体,考古人只能俯下身,一粒粒地分辨黄土。每一次弯腰下蹲,都是对科学最坚定的信仰。

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家也被请来辨土。“用了很多科学方法读取土里的秘密,印证勘探信息。”王晶举例,高密度电阻率法可以读取土的“经历”。简单地说,就是给土壤通电,外城壕的土水分大,电阻小;城墙经过夯筑,土密度大,电阻大。

一系列科学“体检”后的结论是:琉璃河内城外北侧、东侧发现了外城壕,北侧方向与内城墙几乎一致,使用年代约为西周早期,西周中期前废弃。外城壕西侧及东南侧与大石河滩地相连,已探明长度约1020米,平均宽约7至8米,最深处约2.8米。已找到的外城墙集中在北段,残宽6至9米,位于内城墙以北约350米处。

根据这些数据,燕都的范围扩大到约100万平方米。放眼全国已经浮出水面的西周封国遗址,大多见墓不见城,琉璃河遗址靠着内外城墙,站稳最完整诸侯国的地位。

从学术上说,外城的发现为“太保墉燕”中“墉”字做了最扎实的注脚。郭京宁说,内城外郭的布局反映了中国西周时期早期营城建都的理念。这座城的方向、城圈结构等与中心都邑周原遗址非常相似,是分封制下国家统治、边疆治理的有力见证。

当下,外城壕东段的发掘现场进入扫尾阶段。“这边曾搭过蔬菜大棚,历史信息留存状态不佳。”考古队员高太发介绍,“我们就站在‘护城河’底。”

采访将近半个小时,一名穿着蓝色马甲的考古人员蹲在旁边,专心致志地刮着一块不足0.5平方米的深色区域。

“刮什么呢?”

“这是最普通的灰坑,大概率不会有重要遗存。”高太发话锋一转,“但即便知道99.9%不会有出土物,我们也会一直挖到生土层。一铲子也不能省。”

这,也许就是找到外城墙和外城壕的秘诀——一铲接一铲,不见得有结果,但一定有意义。

千年工程

“咔咔、咔咔——”单调的刮土声,是琉璃河考古现场的背景音。

“土里找土,大家排一排,从北到南一起刮。”王晶的幽默带着一股子“悲壮”劲儿,“给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划年代线,太难了!”

她提到的大型建筑,位于内城北侧,仅存地下基础部分。站在平地上,与它对视,第一感受就是宽敞。经测量,它的建筑总面积超过2300平方米,规模类似太和殿,推测是宫殿或者祭祀场所。

从探方一侧下坑,走到遗迹中央。路过的三个区域如犬牙般交错,这里凸出一块,那里凹进去一点,像是定格了百余年时光的踟蹰。

最内侧用白色粉笔圈出,C期,最古老。一层层黄色生土夯实建筑基础,夯块厚度均匀。“建筑质量非常好。”

最外侧的边界换成粉色线,A期,最年轻。夯层松散,包含大量草木灰、红烧土块等。“推测大殿废弃后被重新利用过,工程质量显然比不过初期的‘官方基建’。”

夹在中间的是B期,推测是宫殿扩建区域。夯层由青色黏土与黄色生土交替夯筑。王晶说:“在这个地点往下挖5米左右,就能找到类似的青土,推测是附近挖水井时取出的土,侧面证明了扩建与挖井是同步实施的。”

这里的井,称得上是按“千年工程”标准施工的。根据发掘信息推测,当年采取了类似北京地铁1号线的明挖法,圈口直径约2米的水井,井坑直径达到25米。

“这种挖井法,可能是西周时期华北平原的先民为应对冲积平原粉砂土易垮塌而专门设计的。”王晶说,这里靠近大石河,土质比较松散,经过层层夯筑,即使3000多年过去了,井筒屹立不倒。

扎实的田野考古信息,结合多种科技手段,周人的营城工艺,被抽丝剥茧地从土里解析出来。

考古队员在外城墙发现了“工区”分割线,推测3000多年前的工程也是包干到片,每片都有项目负责人。工人们会将木棍捆绑在一起,捶打夯实墙基。墙体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版筑”工艺。

外城壕底多是天然形成的生土。“河”床被人工打磨得光滑平整。“猜测周人挖护城河时已经懂得因地制宜,会合理利用一些天然河沟。”

大型建筑两侧发现的两口井有垫土相连,应具有成组关系。郭京宁说,大型水井是城市布局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多数会与大型建筑共同设计,同时使用。有时候,大型建筑外还会有配套的井亭、水池、小路等设施。

考古已经验证了这些观点。两口井附近发现两处柱础,应该建有类似井亭等小型建筑;还有南北向立石带3条,间距2.4至2.5米,可能为道路包边,类似马路牙子。一些井内灰坑出土了红烧土墙块、墙皮等,可以还原出建筑曾经火灾的过程。

据统计,琉璃河内城新发现了10口大型夯土井,每口井间隔150至250米,夯土直径均在15米以上。这种“良心工程”规模之大,前所未见。考古队员推测,井可能是当时城市单元的标识性要素,为探索西周城市分区、闾里制度提供了线索。

随着发掘的推进,新的难点也不断涌现。在一口井旁,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个大块鹅卵石铺底的水池。“它的功能有很多猜测,可能和祭祀有关,可能是花池,甚至观赏鱼池。”郭京宁说,“考古就是这样,没有出土实物、文献等多方证据,就不能下定论。”

一别3000多年,考古人用最严谨的态度期盼并促成重逢。

记忆犹“新”

琉璃河遗址是燕国始封地。作册奂“大事记”里提到的太保召公,辅佐周武王姬发灭商,被封初代燕侯。后来,周成王年幼继位,召公作为三公之一,常年留在“首都”办公,他的儿子克,成了燕侯。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克盉、克罍1986年在琉璃河遗址出土,“一式两份”记录了燕侯克的存在。不过,燕国派出荆轲刺秦王时,国都已经从琉璃河迁到了河北易县。

何时迁的都?在琉璃河生活过的燕侯都叫什么?这些历史悬案,有望在科技手段的加持下,提速揭秘。

“以前有说法,琉璃河遗址在西周初期就被废弃了。但最新考古成果显示,这座城是经过精心布局和建设的。”王晶秉持着考古人的严谨,话说了一半,留了一半,“所以,我们精心设计了中长期规划,计划通过一系列多学科研究课题,利用好新技术,力求尽快填补历史上的空白。”

燕侯的任何信息,是外行看来最抓眼球的一个填空。不过,这反而是考古队员最不喜欢回答的问题。被问多了,才透露一点进展:新勘探出近10座带墓道的大型墓葬,明确了燕侯家族墓地所在。结合以往发现,共发现带有斜角墓道的墓葬4座、中字形墓葬4座,甲字形墓葬9座,可辨识出至少4代燕侯家族。由这些墓葬可以大致推断琉璃河遗址作为燕都的延续时间,为填补燕侯世系空白提供重要考古依据。

在考古队员眼里,伟大的空白,可不仅仅是燕候贵族墓,罕见的青铜重器,还有一切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一条被存放在瓦罐里的“鱼”都值得被当课题研究。

在商周考古领域首次重建古代家族树,是课题之一。“发掘到墓葬时,我们就预设了这个研究方向,邀请北京大学的专家,通过人类全基因组高分辨率亲缘关系鉴定的最新方法,建立起一组四代家族树,确定这处墓地的平民家族关系是以父系遗传为纽带,并且存在近亲结婚的现象。”王晶说,这是研究古代家族关系、社会结构的重大进展。

在外城壕的堆积层里出现了8座祭祀牛坑。“经过动物考古鉴定,这些牛大多在两岁半到三岁半之间,刚成年,身体健硕,所以推测是祭品。其中还有一头怀孕的母牛。”王晶说,壕沟内还发现了整羊、猪、狗等。这些为研究西周燕人的祭祀行为提供了资料。

走进琉璃河考古工作站的标本室,粟、黍、小麦、大豆、大麦等炭化植物种子被悉心收藏在塑料盒里。“我们可能要收集数十公斤的土样,才有机会选出少量植物种子,过程5个字可以总结——可遇不可求。”考古队员安妮娜简单总结,经过浮选机的一遍遍“淘洗”,幸运的话,一次能浮选出几粒植物种子。之后,种子被送到实验室,经过高倍数显微镜验明真身。

随之可以揭秘的是燕人食谱——以粟、黍为主。可见琉璃河遗址西周时期的农业结构为较典型北方旱作农业。

“我们还可以通过采集到的植物和动物样本,知道哪里农作物多、哪种动物多,进而了解古人是怎么生活的。”安妮娜说,琉璃河遗址首次建立了web-GIS系统(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将遥感考古、航空摄影、电法物探、勘探和发掘的成果“绘”在一张图上,摄像记录发掘全过程,建立三维模型。“甚至再过3000年,有了这些数据,人们也能一眼找到我们这次的发掘点位,还有已知的分布点。相当于在数字空间,建了几座不会消失的路标。”

春暖花开,考古队忙碌起来。其中,有几位急脾气的“慢性子”,正在清理保护3000多年前的漆器、席痕。

“文物的‘脾气秉性’必须摸清楚了再动手。我们既要慢工出细活,又不能耽误了最佳保护时间。”考古队员盛崇珊说,“这些有机类文物,出土后容易受环境影响,需要用薄荷醇等试剂先进行现场保护,再整体套箱快速提取,转入实验室进行保护修复和研究,手里的活儿不能急躁,但整个进度一刻也不能耽误。”

在这些“90后”和“00后”考古队员手下,更多的“好久不见”十大炒股杠杆平台哪个好,正在开启不止3070年的“来日方长”。 本报记者 金瑶摄

发布于:北京市



Powered by 联华证券实盘_在线股票配资_正规股票配资平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